桂视网

桂视网>新闻>正在查看

从张曙到千万个“张曙”

2025年10月17日 09:05:10  来源: 荔浦市委组织部  所属分类:荔浦市  编辑:  阅读:   查看评论()

“克农,你觉得武汉沦陷后,八路军办事处最该去哪个地方?”李克农沉吟片刻,手指有力的指向一个地方,坚定道:“是桂林……”近日,抗战大剧《阵地》在央视热播,剧中周恩来与李克农的对话情节,引发了广大观众对“抗战中的桂林”热议。世人皆知“桂林山水甲天下”,却未必尽知80多年前,这座烽火中的“抗战文化城”——无数文化战士于漓江畔以笔为枪、以乐为刃筑精神防线,音乐家张曙便是动人缩影。

战火硝烟映漓江,军民始终初心如炬。1938年,桂林作为党领导下的抗战文化“大后方堡垒”,李克农在八路军办事处统筹协调,凝聚起磅礴力量;夏衍主编的《救亡日报》油墨与桂林米粉一样飘香四溢;郭沫若、巴金等文人志士汇聚于此,用文字唤醒民众觉醒。此时,已和聂耳齐名的安徽音乐家张曙,一头钻进简陋的阁楼,把街头百姓的苦难、战士们的呐喊,谱成《洪波曲》《壮丁上前线》等一曲曲激昂乐章。在桂林的戏台、学校、岩洞教育点,这些旋律如穿透硝烟的号角,似凝结人心的绳索,让无数人在节奏与歌词中握紧反抗拳头,让“共敌外侮”的信念在漓江两岸深深扎根。

文化战士的坚守,从来与生死相伴。1938年12月,日军战机突袭桂林,杉湖畔的炸弹不仅吞噬了张曙的生命,也夺走了他年仅3岁的女儿。父女共赴国难的悲壮,却未让文化抗战的火种熄灭 ——“一个张曙倒下了,千万个张曙站起来!” 这声呐喊迅速激荡在桂林“文化圈”。昔日与他并肩创作的音乐家接过“曲目”继续传唱,戏台上的演员将他的歌曲编入抗日剧目,就连街头学唱过他歌曲的孩童,也攥着小拳头在宣传点分发印着歌词的传单。正如世人所叹 “黄自死于病,聂耳死于海,张曙死于敌机轰炸”,三位音乐家的相继离世,恰恰印证了文化战士“以生命赴使命”的担当 —— 他们留下的不仅是传世乐章,更是融入民族血脉的精神力量,让“唯有管弦传革命”的誓言,成为永不褪色的信仰。

张曙的牺牲,不是个体的落幕,而是桂林文化抗战的高潮。在党的引领下,田汉、欧阳予倩排演桂剧《梁红玉》,借“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典故歌颂抗日英雄,台下观众跟着唱腔拍手叫好,爱国之情在戏词中激荡;巴金在《桂林的受难》中深情记录张曙事迹,让这位“音乐战士”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徐悲鸿以画笔蘸满悲愤,绘就《负伤之狮》,雄狮眼中的怒火,正是千万个“张曙”不屈精神的写照。他们身份各异、方式不同,却有着共同的目标——以文化为战器,完成民族未竟的事业。

如今,漓江的水依旧清澈,桂林的街巷早已没了硝烟,张曙牺牲的杉湖畔也已游人如织,但当我们翻开抗战史料、聆听千万个“张曙”留下的“文化故事”,那种穿透时空的力量依然震撼人心。(荔浦市委组织部 罗良俊)

扫码转发

精彩视频

热点排行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