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北群峰叠翠,秋意浸染。在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上宅村委的群山之间,连片的中药材基地顺着起伏的山势铺展蔓延,绿意盎然间透着丰收的喜色。深秋时节,正是五指毛桃采收的旺季,山坡上,挖掘机轰鸣着翻出粗壮的根茎,村民们围在一起,熟练地切割、打包,空气中弥漫着五指毛桃特有的椰香。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不仅孕育着优质的道地药材,更默默见证着李新桂、李国军父子两代人二十余年的坚守与传承。他们以初心为种、以匠心为肥,在桂北深山书写出一段药香满溢的富民传奇。
从一本旧图谱到一片“药材山”
“这本图谱,可是我们家的‘传家宝’。”近日,75岁的李新桂从抽屉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本泛黄的《中药材图谱》,封面和封底早已破损,泛黄的书页和卷曲的页脚,记录着他二十多年来的寻药足迹。正是这本旧图谱,开启了上宅村委中药材种植的篇章。
时间倒回到2001年,那时的上宅村委,村民们大多靠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为生,少数人尝试种植砂糖桔,但收益并不稳定。李新桂偶然认识了一位老中医,闲聊中,老中医提到“桂北山区多野生中药材,若是能人工培育,既能入药治病,又能帮衬生计”。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新桂当即萌生了种植中药材的想法。
“一开始什么也不懂,就抱着这本图谱,对照着上面的样子找。”李新桂回忆,最初他把目标锁定在千斤拔上。图谱中记载,千斤拔是一味常用中药材,药用价值高,且适合山区种植。为了找到优质的野生母本,李新桂每天天不亮就背着水壶、带着干粮上山,翻遍了上宅村委周边的山林,甚至跑到几十公里外的永福县境内。有时候为了确认一株植物是不是目标药材,他要在山里蹲大半天,对照图谱反复比对叶片、根茎的特征。
最让家人印象深刻的一次,李新桂为了移植一株刚找到的药材的野生母本,错过了晚饭时间。“那天我们一家人把饭热了又热,天都黑透了还没见他回来,我们就拿着手电筒上山找。”李新桂的儿子李国军笑着说,最后在一处山坳里看到父亲的身影,当时他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用锄头刨开土壤,把千斤拔连同周围的土团一起挖出来,生怕伤了根系。“他说这株母本品相好,得赶紧种到地里,晚了存活率就低了。”李国军回忆道。
就这样,靠着一股“钻劲”,李新桂终于成功培育出第一批千斤拔种苗,在自家的几亩地里试种。没有种植经验,他就自己摸索,什么时候浇水、施什么肥、怎么防治病虫害,每一步都记在笔记本上,遇到问题就去请教老中医,或者翻查图谱里的记载。第一年收获时,看着晾晒场上的千斤拔,李新桂心里有了底:“能行!这药材能种成!”
此后,李新桂的种植规模逐年扩大,成立了中药材基地,基地从最初的几亩地,到2010年时已发展到30多亩,种植品种也从千斤拔扩展到土茯苓、山栀子等。而此时,在外工作的李国军,也开始利用闲暇时间帮父亲打理药材地。“那时候我一边在市里上班,一边周末回村帮忙,看着父亲每天在丘陵山坡的地里忙碌,心里既佩服又心疼。”李国军说,2012年,随着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已达到百余亩,父亲身体渐渐吃不消,他毅然辞去了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和父亲一起打理这片“药材山”。如今,李国军的兄弟也加入进来,一家两代人齐心协力,把中药材种植做成了村里的特色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