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视网

桂视网>新闻>正在查看

地名“活”起来 乡村“火”起来 广西深入实施“乡村著名行动”

2025年11月26日 10:36:11  来源: 广西日报  所属分类:广西新闻  编辑:邓丽花  阅读:   查看评论()

原标题:广西深入实施“乡村著名行动”

地名“活”起来 乡村“火”起来

地名,是镌刻在乡野间的文化密码,承载着一方水土的集体记忆与深厚情感。

乡村何以“著名”,如何“著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地名是有影响的,不能随便改、随便动,要体现地方特点。广西把“乡村著名行动”列为自治区重大民生工程,将开展“名记乡愁”行动列为“暖心民政”七大任务之一,深化地名文化建设,为壮美广西铸魂塑形。

今年以来,全区命名乡村地名12000多个,设置乡村地名标志5000多块,采集惠农助农兴趣点15000多个。如今,一个个有看头、有说道的地名,成为唤醒乡愁记忆、提升治理效能、擘画振兴远景的生动注脚。

从历史印记到承载乡愁

冬日里的南宁市江南区扬美古镇,青石板路蜿蜒曲折,明清古建筑错落有致。

“举人屋建于清道光年间,屋主杜元春登壬午科,被授予“举人”牌匾,悬挂于杜府大门之上而得名。”扬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许建林,对古镇风物如数家珍。

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古镇,历经千年风雨,留存着魁星楼、状元坊、五叠堂等文物古迹,沉淀出临江街、金马街、宁庆坊等历史街巷。这些老地名,如同刻在大地上的印记,藏着人们的共同回忆,连缀着从古到今的文脉。

在“乡村著名行动”中,为留住乡愁记忆,南宁市各级干部深入村民家中走访,从熟知古镇历史的老人口中挖掘道路命名素材。如今,古镇的49条村道巷陌有了兼具历史底蕴和村民意愿的名字:“共和街议事点”见证着黄兴等辛亥革命党人与乡绅民众共商大事的历史;“进士巷”诉说着明清两代走出6位进士的崇文传统……

“把南宁的山川道路命名好,在命名中赓续中华历史文脉。”南宁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把“春夏秋冬”“风花雪月”的意象融入地名,五象新区的春阳路、夏林路、秋月路、冬花路,清风路、花蕾路、雪英路、明月路,宛如一首藏字诗,让文脉在地名中延续。

近年来,广西高度重视加强乡村地名建设,全区各级民政系统把地名工作做深做实,守住文化的根与魂。

桂平市金田镇金田村,“营盘路”“振兴路”“振华路”等路牌庄重大气,彰显出乡村精气神,寄托着村民对乡村振兴的美好向往。当地深挖金田起义地名文化,修复改造金田村北王韦昌辉故居、太平军前军指挥所等历史遗迹,以历史场景命名村道,串联起风门坳古战场、太平军练兵场等特色景点。

在蒙山县夏宜瑶族乡六海村,党支部书记黎庆平望着新设计的路牌感慨:“以前找路难,现在路牌一立,串门、来访都踏实多了,不仅能指路还能推广村史文化。”

蒙山县民政局负责人介绍,该县以六海村木王坪组为示范点,全面摸排无名道路,严格规范命名程序,将44个优秀地名列入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地名成为承载乡愁的“活化石”。

从道路名称到治理密码

“扫码就能导航,还能了解路名由来,太方便了!”在西林县普合苗族乡新丰村“新丰东路”智慧路牌前,游客陆女士连连点赞。

作为精品旅游村,新丰村曾因道路标识缺失让游客“找路难”。西林县民政局为村内13条道路科学命名,安装17个智慧路牌,创新“一牌一码”智慧功能,实现“边游边学、精准抵达”。

“这是地名工作融入文旅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西林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慧路牌既方便村民出行和旅客游览,也提升了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红水河畔,忻城乐滩国家湿地公园,素有“小三峡”之称。曾因未入网上图导致导航不便,不少游客半路折返。该县民政局联动多部门,通过“乡村著名行动”小程序,完成地图数据同步,解决游客导航困扰。搭建县域地名信息管理平台,接入公安、快递等多部门数据,实现地址信息共享,解决快递“找址难”问题150余件,让山货进城效率提升30%。

地名怎么起?群众说了算。在广西,乡村治理被赋予了文化的温度,道路命名已成为凝聚民智、激发认同的群众文化实践。

宜州区把村屯道路命名权交给群众,推进民主决策规范化;永福县渔洞村大坪子屯通过“五共治理”模式,组织村民参与命名,“盛昌路”“致富路”等充满美好期盼的地名,成为凝聚民心的“粘合剂”;合山市北泗镇屯山村举行“乡村著名行动”村民代表决议会,让9条巷道有了“身份标识”……

中越边境的大新县,43公里边境线上的131块智慧路牌成为“便民驿站”。游客扫码可查询边境政策,电子地图精准标注卫生室、便民超市等点位。这些路牌还成为警务巡逻的“坐标系统”,大幅提升治安巡边响应效率。

“让祖国南大门的每一寸土地‘有名有姓’更‘有情有义’。”自治区民政厅区划地名处负责人表示,我区加大边境地区命名设标力度,增强边境群众的家国认同。聚焦“乡镇政府驻地”和重点村落街路巷命名设标,完成1016个乡镇,占比90%,畅通乡村治理的“毛细血管”。

从文化符号到乡村振兴

晨光熹微,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的青石板巷已热闹起来。各地游客穿行其间,高校师生支起画架,勾勒飞檐翘角的明清古建。

秀水村始建于唐开元年间,不仅有秀美的风光,更有绵延千年的文脉。状元楼等建筑保存完好,与青山碧水相映成趣;明清门楣雕花随处可见,诉说着“状元之乡”的过往。

“既保留古村肌理,又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秀水村村委副主任毛兴剑介绍,当地将历史建筑与地名文化深度融合,构建“吃住游学”一体化业态,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国庆期间,秀水村接待游客7.3万人次,同比增长174.57%,村内的民宿连续满房,营业额同比增长300.18%。

“这几年村里游客不断,我家的农家乐月均收入超2万元!”村民毛少坤脸上满是幸福。目前,富川已打造“福溪—岔山—秀水”的“乡村著名行动”示范带,实现了地名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合浦曲樟乡的“广西小洱海”,曾因地处偏远导航不便“养在深闺人未识”。当地借着“乡村著名行动”契机,及时上传“小洱海”打卡兴趣点,完善乡村地名标识体系,将网络热度转化为发展动能。如今,“曲樟客家生态旅游圈”成为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024年,全乡接待游客量突破15万人次,带动周边农特产品销售额增长30%。

“中国茉莉之乡”横州,将茉莉文化融入地名建设,创新“地名+品牌推广”模式,打造的“茉莉闻香之旅”旅游线路,上榜广西旅游100条精品线路。蕴含着茉莉故事的地名,成为吸引游客和消费者的金字招牌。目前,横州市茉莉花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60%。

地名工作关乎治理、连着民心。我区把1118个乡镇当作1118个“乡愁单元”,分类施策、靶向发力,让“老地名”焕发“新价值”,地名文化正化作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成果,绘就乡愁可寄、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记者 何明华 通讯员 安忠芳)

扫码转发

精彩视频

热点排行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