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视网

桂视网>新闻>正在查看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全球进入地震多发期

2010年03月09日 10:31:18  来源: 中国青年报/新华网  所属分类:观点评论  编辑:gltvs.com  阅读:   查看评论()

    8日上午,土耳其又传来6.0级地震的消息。此前,1月12日海地7.3级地震,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2月27日琉球群岛7.2级地震,3月4日高雄6.7级地震,3月6日唐山4.2级地震……网友戏称“地球调成震动状态”。

    全球是否进入地震多发期?地震专家判断全球是否进入地震多发期的发言为何前后矛盾?对于地震预报信息的公开与社会秩序稳定之间的权衡,专家又有怎样的态度?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今天采访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軦研究员。

    全球进入地震多发期的结论符合地震研究认知规律

    “根据1900年至今100多年间的地震发生数据,可以得出全球进入地震多发期的结论。”孙士軦研究员表示。
 

    1900年至1964年期间,全球共发生8.5级以上地震7次;

    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后到2004年间,全球没有发生8.5级以上强震;

    2004年至今,短短6年内发生了印尼两次震级分别为8.7级和8.5级的地震,以及今年智利8.8级地震共3次8.5级以上强震。

    “地震活动的频率高低也是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的,综合百年间各阶段的数据,无论从地震频率还是地震强度上看,都可以说现在全球进入了地震多发期。”孙士軦说。

    “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其能量相当于海地地震的272倍,这是一个关键性的数据和判断依据。在此之前,针对海地地震的情况而言,从其能量与震级上来说确实没有足够的依据说明全球进入地震多发期。这是符合地震研究的科学认知规律的。”孙士軦说。

    中美专家态度不同 网友质疑知情不宣

    日前,美国地质勘探局专家亚特华德称:“美国西北海岸有很长时间的地质史,可能重现智利的惨剧,这不是一个是否的问题,而是时间的问题。”网友质疑,为何中国专家中则鲜见有对地震的预测性意见?

    孙士軦解释,美国专家所做的并不是地震预测,而是地震活动分析的判断。地震预测有一定误差,这种误差是需限制在可操作的范围内的。这种时间和空间上大尺度、大范围的判断,并不是预测。严格意义上的地震预测仍是全球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难题。

    3月6日,河北省唐山市先后发生3.1级和4.2级的地震。随后,国家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分析称,这两次地震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媒体和网友纷纷表示怀疑:难道相隔34年还会有余震发生?

    孙士軦对中国青年报表示,这些质疑实际上是媒体和网友的误读。“以往,我们的地震科普教育停留在泛泛而谈的程度,这导致部分媒体以及民众对地震发生的基本规律和知识上的欠缺。这也就造成对专家讲话内容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现象。”

    孙士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作出明确解释:34年来,唐山地区小震活动一直没有间断,但强度已明显减弱。近几年来唐山地区发生1级以上地震上百次,2级以上地震几十次,每年都要发生数次3级左右地震,3月6日唐山发生的地震的确只是1976年大地震的余震。

    政府辟谣应有技巧 地震预报肩负双重重任

    今年1月,一条“预测太原将发生地震”的短信在太原众多手机用户中传播,一时间人心惶惶。随之,政府发布了辟谣信息,称近期太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而就在这不久,山西运城发生4.8级地震。2月20日,谣言再起,慌乱中甚至一些市民从21日凌晨开始走上街头“躲避地震”。面对网友的质疑,当地地震局称,网民没搞清楚“破坏性地震”的概念,此次运城地震不属于破坏性地震。

    孙士軦对政府及地震部门应如何进行地震信息公开和应对谣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首先,信息公布应客观科学。例如此次山西辟谣风波中,政府第一次的辟谣并没有错,但事后解释不合理。太原距运城300多公里,运城地震与短信中预测的太原地震并无关系。此外,信息公布应依法执行,根据《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只有省一级的政府才能发布地震预报。在第二次辟谣过程中,山西省政府迅速平息谣言,山西省地震局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持续播发澄清信息。与此同时,公安部门迅速查出“地震谣言”来源,依法采取处理措施。这种依法作为正是值得今后借鉴的。

    “地震预测有风险,预测了不地震和地震前无预测的情况时有发生。”孙士軦表示,地震预报肩负双重重任,“地震预测是当前世界性难题,对于地震预测信息的发布,我们在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基础之上还要将维护社会稳定作为重要任务。”

    孙士軦认为,地震预测信息的公布和澄清谣言要讲究技巧。在谣言威胁到社会稳定的情况下,要以维护社会安定为主,如果确有情况,在积极应对的同时要安抚民众惊恐情绪。一旦谣言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将给减灾抗灾带来更大难度。在没有出现谣言时,要严格实事求是,将信息及时公之于众,以减少灾害影响。

    《2012》艺术夸张但有警示意义

    电影《2012》影响巨大,而在影片上映后,世界范围内又接连出现重大自然灾害。一时间坊间传说纷纷,2012年是否真的会如影片中呈现的那样灾难爆发?太阳风暴又会对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孙士軦研究员认为,《2012》作为一部科幻片,的确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多各种灾害各有不同的形成机理、动力源和活动周期,多灾难同时爆发只是艺术夸张的手段,从历史记载和理论研究上来看都没有任何支持理由。

    不过,他也表示,《2012》确有其警示意义,人类在发展经济社会的同时要不忘减灾意识。而现阶段我国的灾害知识科普水平还有待提高,更为深入的科学知识普及才能引导民众理性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舆论。(孙毛宁)
 

扫码转发

精彩视频

热点排行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