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视网

桂视网>新闻>正在查看

经济放缓趋势确立 下半年宏观政策宜缓转微调

2011年08月01日 11:36:13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所属分类:国内新闻  编辑:gltvs.com  阅读:   查看评论()

 

  二季度GDP增速小幅放缓,微观经济主体资金面相当紧张,7月物价仍压力重重。当高位通胀遭遇经济减速,“滞胀”与“硬着陆”担忧弥漫之时,调控政策应如何调整?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经济减速在三四季度会更加明显,未来控物价要考虑将经济放缓维持在可承受范围内。下一步货币政策要降低操作频率,防止超调。宏观政策需“有保有控”,以缩短“低增长、高通胀”时期。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表示,紧货币治不了当前通胀,反而会压低经济增长,反通胀还需财政政策发力。

 

  经济放缓趋势确立

  中国证券报:动车事故使市场预期高铁建设可能减速。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以交通、煤矿、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全面加强安全生产。这对我国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

  王建:近期高铁、风电等行业投资调整与其出现的问题有关,并不能代表趋势,这类新兴产业也并非主体投资。目前并未看到有收缩投资规模、压低投资总需求的迹象。

  不过,投资确实在减速。去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8%,今年上半年增速为25.6%,看上去增加了,但这一数据实际上指的是投资完成额,不代表当期投资需求。反映当期和未来投资需求的两个指标已在下滑,一是“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是指当前正在施工的建设项目需要的投资总额,去年施工项目总投资额增长率是26.8%,今年则明显降低,6月末降至19.6%。二是“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今年6月末降至14.9%。如果用PPI代表投资价格指数,6月同比增速达7.1%,这样扣除价格因素后,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在7%左右。

  范剑平:下半年投资减速趋势已很明显。首先是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在减速。金融市场出现了地方债、城投债发行困难的情况;银行贷款方面,银监会已明确平台贷款控增量、消存量,这意味地方投资项目遇到资金瓶颈。其次,由于市场利率升高,贷款可得性降低,企业投资也在放缓。

  中国证券报:二季度GDP同比增长9.5%,增速比一季度小幅放缓0.2个百分点;7月汇丰PMI跌破50%。但是,6月工业和消费增速出现反弹。从这些数据来看,经济放缓趋势是否确立,是否会出现“硬着陆”?

  王建:通过跟踪多年的月度数据,我认为6月工业增速的反弹应是季节性变动,7月很有可能继续下滑。6月PMI为50.9%,连续三个月下滑,作为宏观经济先行指标,这预示三季度经济需求将继续下滑,经济增长放缓趋势已经确立。我预测我国经济从今年起将进入连续三年的下行期,今年经济增速会在9%,明年可能降到8%,后年降到7%甚至更低。

  除了投资会下滑外,消费需求的增长态势也不乐观。收入分配机制至今仍没有实际改善,因此对今年经济转向由消费需求主导内需扩张不可寄予太大希望。

  出口方面,出口增速近来持续回落。6月出口增速下滑至17.9%,连续4个月下滑,扣除出口价格上涨因素后,实际增长率明显低于GDP增长。此外,欧债危机蔓延和美国就业数据的暗淡,意味着中国国际贸易环境未来会愈发复杂。

  范剑平:由于我国的经济周期与投资周期高度相关,投资减速将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二季度GDP增速已小幅下跌,到三四季度,经济减速幅度会更加明显。目前来看,经济“硬着陆”可能性不大。如果世界经济继续温和复苏,那么我国经济减速幅度就有限。外贸不会像金融危机时出现负增长,下半年出口增速可能会下滑至15%-16%,全年保持在20%的水平;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半年会减至17%-18%,全年维持在20%左右,全年GDP增速仍有望保持在9%以上。

 

  滞胀隐忧犹存 政策需要微调

  中国证券报: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目前市场预期下半年CPI涨幅将逐步回落,但长期将处于较高水平,如何看待下半年物价走势?

  范剑平:猪肉价格环比已出现下跌,CPI涨幅下半年创新高可能性较小。三季度CPI涨幅可能达5.8%,四季度会明显回落至5%左右。但回落幅度有限,物价仍将高位运行,因此把控物价作为首要任务的基础没有改变。

  同时,国务院明确,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应该看到,经济适当减速有利于控制物价,但必须争取以较小的经济成本来实现,控物价的同时会考虑将经济放缓维持在可承受范围内。

  王建:6月CPI涨幅是否是年内高点现在还很难定论。我预计8月、9月CPI涨幅会明显下降,但四季度月度数据仍有可能突破7%。本轮通胀上升的主动力是食品价格上涨,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11.8%,是CPI增速的一倍多。今年农业生产形势是旱涝急转,秋粮丰收还有待观察。如果秋粮减产,那么由食品推动的通胀过程在三四季度都会持续,特别是到秋粮上市的11月,CPI破7就有可能。

  中国证券报:宏观调控政策如何在控制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找到平衡?

  范剑平:调控正走在半道上,我们需要让政策尽快从积极扩张回归常规化,走回头路是不可能的。金融危机之后我们采取的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刚刚各退出一半:货币政策已转向稳健,财政政策在房地产、汽车以外的领域仍在发挥效力,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投资到今年年底才执行完毕。

  考虑到经济稳定,在退出过程中,要小心翼翼,缓转慎行,政策力度、节奏要适当微调。货币政策从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保持了高频操作态势,但由于货币政策滞后期往往是三到四个季度,也就是说到今年四季度货币政策的效果才会很明显。我们需要耐心来观察。因此,下一步货币政策不可盲动,要降低操作频率,防止超调。

  而财政政策要保持高收入、高投放态势,发挥其积极效用来“掩护”货币政策退出。

  王建:紧货币治不了当前的通胀,继续加息会压制经济增长。因此,货币政策应转向保增长,财政政策则以反通胀为目标,转向保稳定。

  对于由食品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胀,货币政策无法应对,因此我反对用利率政策来反通胀。目前应转变治理通胀的手段,转向以财政政策为主,比如将财政补贴与通胀率挂钩,对中低收入人群实施反通胀补贴。

  在经济增长上,我国经济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局面急需扭转,新的投资需求越来越弱,需要转向消费提振。这就涉及到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城市化也是创造需求的发力点,但无论是收入分配改革的推进还是城市化,都依赖于对一些重大的结构性问题的长期求解。如果迈过这道坎,中国经济将有望走向内需主导的长期、高速增长新轨道。

  中国证券报:未来我国经济可能步入“低增长、高通胀”的经济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如何应对?

  范剑平:经济周期周而复始,政策上积极应对就能缩短周期时间。宏观调控目标要从之前的全面控物价转向“有保有控”。

  在“控”的方面,如房地产限购政策在二三线城市实施,继续降房价,从而给通胀、经济降温。在地方政府投资上,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实施定向调控,严控地方政府投资冲动。

  在“保”的方面,在三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等领域,要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障房建设上,通过贷款支持和债券融资支持,解决建设资金瓶颈;外贸方面,相关产业的出口退税力度还需提高。

扫码转发

精彩视频

热点排行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