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立桂林师范。
桂林市临桂区义江西畔的两江中学,处处绿树红墙,古朴典雅幽美;保存完好的桂北古建筑,民国代总统李宗仁夫妇亲自栽培的罗汉松,抗日将士和文化名人的串串足迹,为这所中学增添了厚重的抗战文化气息。
烽烟中筹建
被誉为
“桂北革命的摇篮”
两江中学位于两江国际机场的两江镇枫桥,距民国代总统李宗仁先生的故居三四公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战烽火弥漫,为培养人才,李宗仁将军指令广西教育厅任命唐现之,在临桂两江镇筹办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后人称其:桂师。
唐现之祖籍桂林市灌阳县,是广西著名教育家,解放后任省立图书馆馆长、省司法厅厅长。桂师是当时广西第一所面向全省招生的公费学校,1937年冬选址备料动工,次年10月建成开学。
唐校长办校力图办成陶行知“晓庄师范”式的民主、进步、团结、抗战的学校;学校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参加社会活动,成立各种活动小组,讨论国内形势,创办进步刊物,到抗战前线慰问伤员,深入农村演剧唱歌办夜校,从事抗战宣传。
桂师,是1938年后左右江革命干部的培养摇篮;桂师数千名毕业生活跃在桂北游击队,他们既是新式学校的创办者,倡导革命斗争,推行新式教育,又是广西特别是对桂北文化教育的生力军。中共党员和民族英雄陈啸天、郭文杰、唐肇华、王河天等在学校领导和开展抗敌工作;中共广西省工委,中共桂林市委和市工委,中共灵川特支领导人也到桂师指导地下党工作,领导组织学生运动,发展革命队伍,筹划了震惊广西的“桂北起义”。
据《临桂县志》记载,1942年春,在广西省党工委韦纯束直接领导下,成立中共桂林师范支部。桂林师范支部成立后,以桂师地下党为主导,桂师学生400多人分赴桂北临桂、兴安、阳朔、义宁等各县发动武装起义,成立了桂北游击总队,桂师学生吴腾芳、傅一屏担任总队长和总参谋长,下辖几个大队和支队、中队,武装组织发展到桂北十几个县,并建立根据地。解放前夕,为迎接南下解放广西的大军,游击总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桂北纵队,在解放桂林及全广西的过程中,桂师有40多名师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学校成立后,李宗仁夫人郭德洁还在中学附近的宝山村创办收容抗日将士遗孤的“保育院”,她常往返于枫桥和宝山,在婴幼儿和青少年中嘘寒问暖;多少年后,抗日将士遗存的后人,又沿着先辈们的足迹,走上救国、富国和强国之路。桂师被誉为“桂北革命的摇篮”。
李宗仁夫妇种植的罗汉松。
教学多名家
丰子恺
赞同桂师办校宗旨
筹办两江中学之初,唐现之多次邀请当地各界知名人士考察,后将校址定在义江西岸大岭心村。还邀请教育家陶行知亲自指导建校,聘请南京著名建筑设计师林乐义设计画图,使当时的桂师成为颇具江南园林式书院的典范标本。
大岭心村地势高旷,松林环绕,有利于防空防洪,连绵不断的丘陵和宽阔汹涌的义江是天然屏障。桂林沦陷时,日军多次到两江镇扫荡,但从未窜犯过两江城以西的地方,桂师校园也从未有日寇骚扰。
随着抗战推进,大批文化界人士从全国各地云集文化古城桂林,办报刊杂志,撰文发稿,两江中学有机会聘请许多知名学者和名人为教员,如丰子恺、张向山、贾祖璋等名家都曾为桂师学生解惑,授道传经。
抗日战争爆发,丰子恺率全家逃难武汉、长沙。不久,广西朋友相邀,希望他来桂林。当时的广西堪称抗战模范省,他认为国难当头,桂林人不忘艺术,保存我泱泱大国之风度,于是欣然应邀,率家眷赴桂。
1938年6月丰子恺举家抵桂,在马皇背街暂时租房栖身。此时正值唐现之筹办两江中学,他几番聘请丰子恺任教国文,丰子恺先是婉言谢绝,后来唐现之又聘丰子恺兼任国文和美术。盛情难却,丰子恺提出3点建议:不住校;有权自选国文教材,不照搬课本篇目;保留开明书店编辑职务。唐一一答应,还安排房间让他课间休息。
桂师办校宗旨是“以艺术兴学,以礼乐治校”,丰子恺觉得此举实比抗战建国更深远:“凡武力侵略,必不能持久。日本迟早必败。我们将来抗战胜利,重新建国的时候,就好比吾人大病初愈,百体疲乏。需要多量的牛奶来营养来调理,方能恢复健康。桂师便是奶牛,应该把它好好地保藏起来,留给将来。”
抗战入课堂
桂师师生抗日热情高涨
位于桂师附近的大岭心村,南面是弯弯曲曲、流水清澈的小河,两岸杂树连绵;过往客人常在枫木林中的石拱桥上休憩,故而被称为枫桥。当地人因此多称桂师为“枫桥师范”。
为避免飞机轰炸,丰子恺全家住在离两江中学两三公里远的畔塘岭村谢四嫂家,每日五六公里往返于乡间小路,丰子恺笑称:“锻炼身体。”他从未迟到过一节课。1938年冬天,桂林下了一场大雪,天气特别冷,高师班第一班全班学生静坐教室,等待国文老师前来。钟声响毕,一长者步伐稳健,满身雪花,着深色长袍,蓄长须戴墨镜,他就是学生们慕名已久的丰子恺先生。
丰子恺给每名学生一篇文章“辞缘缘堂”。“缘缘堂”是丰子恺先生的书斋,珍藏几万卷图书和弘一法师剃度前赠送给他的珍贵物品,散文集《缘缘堂随笔》就是在此完成;丰子恺选这篇文章,是将日寇的暴劣告诉学生;选讲李煜《相见欢》、《清平乐》、《虞美人》等词,借亡国君的境遇给学生敲警钟,以抨击“亡国”论调。
丰子恺在桂师的生活安神定气,过去他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在两江中学完成的《教师日记》,始于1938年10月24日,止于1939年6月24日,正是他来桂林省立师范学校任教的岁月,凡乡居生活,家务琐事,友朋往来,所见所思皆有记述。
桂师师生抗日热情高涨,丰子恺也积极参与抗战宣传工作,他担任学校壁报和抗战漫画的宣传指导,常带领学生上街下乡去宣传抗战,他的抗战漫画被学校制版印刷,作为宣传资料各处张贴。学校每星期都组织部分师生去苏桥伤兵医院慰问抗战负伤战士,丰先生亲自参加慰问。从枫桥到附近的永福县苏桥镇,步行往返有30公里,他总是精神抖擞,从不懈怠。
1939年1月,丰子恺儿子新枚降世,妻子因难产病重。期间,学校同事和学生,还有很多文化界朋友都从桂林远道来两江看望,胡适之、王鲁彦、陆联棠、张梓先、宋云彬、贾祖璋、巴金、王西彦、傅林然和王星贤等,一时间,众多文化名人聚集两江枫桥,成为桂林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景观。
1939年,好友与同事王星贤离开桂师到宜山县浙江大学任教,来信说浙江大学欲聘丰先生。丰子恺复信应允,但对枫桥师范又很留恋,不忍离去。在两江中学,丰子恺办好4件事:精选好自己抗战以来所作的画稿;协助胡适之编撰抗战宣传文稿;与开明书店同仁复刊《中学生》;重作《漫画阿Q正传》由北京开明书店出版,当年4月5日,丰子恺久立枫桥旁,依依不舍。
沧海桑田,几度变更,1967年秋,桂师原址上的学校,恢复名为两江中学,规模已经扩大为140亩了。时至今日,占地23亩江南园林式书院的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建筑群,依然在里面保存完好,作为桂北文化教育发祥地,其规模在广西罕见,桂北亦独一无二。
(莫喜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