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继续关注桂林电视台成立三十周年系列报道。1995年11月,桂林电视台与中央台合作拍摄的一部纪录片,在中国四川电视节上获得了特别奖。这是桂林电视台的纪录片首次在国际电视节上获奖。这部纪录片就是《龙脊》。
龙胜各族自治县以景色秀丽、如诗如画的龙脊梯田闻名。上世纪90年代,这里秀美的风景就已经吸引了已经在专题片拍摄上颇有建树的桂林电视台,把龙脊梯田作为创作题材。而纪录片《龙脊》的灵感,则是来自于一次日常的拍摄。
原桂林电视台国际部主任 杨小肃:“当时在平安大队就是叫做平安村,平安村有一个小学,我们经常去所以很熟了。那个小学很特殊,他的篮球场只有半个篮球场那么大。”
桂林电视台副台长 钟毅:“一群小孩在半个篮球场上打球,那个球掉到山下,去捡球要45分钟下去,一个小时才上的来,来来回回差不多要两个小时,所以我们觉得这个很新奇,想把它拍出来,在中央电视台播一下。”
以这“半个篮球场”展开的构想很快上报给了中央台,时任《地方台30分钟》节目编导的陈晓卿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好题材。
桂林电视台副台长 钟毅:“他说你这个是个好题材,你这样拍一个,几分钟的一个小专题,浪费了,正好现在国家在提倡希望工程,我去跟团中央说一下,我们三家,团中央、中央台、桂林台,我们三家合起来拍这个片子,拍一个希望工程的纪录片,我们第一次听到,有纪录片这个说法,就是那个时候。”
在桂林电视台同事李亚石和余韵森的陪同下,陈晓卿来到龙胜进行前期采风。当他看到半个篮球场的时候,心里就做了要在这里进行拍摄的决定。
原桂林电视台国际部主任 杨小肃:“后来就是他们当地的,龙胜的宣传部长,他就觉得里面有地方更加好,你(跟我)走吧,其实他已经把这个学校,后来拍龙脊的那个地方叫小寨,把那个校长叫来了,校长就带着黄老师,还有一个老师,三个人过来给他汇报情况。陈晓卿因为走到那已经很累了,就躺在椅子上差不多睡着了,后开看到校长汇报,有赶紧坐起来,就强打着精神,(说)走吧去看一下,结果从那个地方走到小寨,都是一个多小时,后来一看,哇 这个地方更加好,肯定更加好,(陈晓卿说)就这儿了,那边不拍了。所以最后拍摄地,就定在小寨里面了。”
龙胜小寨村,地处偏远山区,这里风景优美,却资源短缺。1994年4月,包括中央台陈晓卿,以及桂林台李亚石、杨小肃、余韵森在内的摄制组一行20多人,浩浩荡荡开进了大山。然而因为交通不便,拍摄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原桂林电视台国际部主任 杨小肃:“发电机都是抬进去的,我们台里面好像3~4台车装着,(龙胜)那边好像找了,2~30个挑夫,从公路走到小寨,当时都要花大概6~7个小时。”
桂林电视台副台长 钟毅:“两边都是悬崖峭壁,差点就出人命差点就摔下去了。”
原桂林电视台台长 汤玉成:“到了那个小寨小学以后,那里面又不能种菜,交通也很不方便,米、菜、油盐柴米都得从山下,从外面挑上去。”
摄制组一共三次进小寨村拍摄,时间跨度为一年。他们不仅力求拍出完美的镜头,还用心与大山的孩子真诚沟通。随着摄制组的到来,小寨村关于三个孩子贫穷却依然坚持上学的故事,也慢慢在镜头中清晰了起来。人们也正是通过纪录片《龙脊》才知道,在这大山深处,有秀美的风光,悠扬的山歌,还有一群渴望求知的孩子。
桂林电视台副台长 钟毅:“所以龙脊的老百姓很形象的比喻,他说共产党给我们第一次解放,你们桂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来拍这个《龙脊》,给我们带来了第二次解放,使我们走向世界了。所以他们一激动,把我们整个摄制组,在那拍了一年的所有的人员的名字,就刻了一块碑放在他们村子里面,据我所知这是,世界上第一块,为一个剧组竖的一块碑。”
纪录片《龙脊》不仅仅是一部作品,它还改变了大山里孩子们的命运。片子播出后,孩子们得到了资助,获得了走出大山的机会。然而,除了他们,还有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而这,也正是我们桂林电视台的责任。作为电视人,我们带着使命感上路,用镜头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许晓路 黄振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