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倩 通讯员 卫亚妮)6月11日,是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我市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市民和游客朋友尽情领略“非遗连接现代生活”、“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之美。
“非遗购物节”热闹开场6月11日上午,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西首届“非遗购物节”桂林分会场在雁山区柘木镇柘木圩热闹开场。
活动由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中共桂林市雁山区委员会,桂林市雁山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乡村振兴 非遗同行”为主题,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展示、传播非遗,让群众领略“非遗连接现代生活”的艺术之美。
活动分为柘漓非遗市集、非遗民艺体验和主题沙龙三个板块。柘漓非遗市集展示了桂林漆器、桂林柚器、桂林邱广初团扇、桂林石画、雕版拓印、傩面具、黄昌典毛笔等文化底蕴浓厚的非遗项目。市民游客们还可以现场选购喀斯特民族背包、桂林石画、扎染、非遗手工艺品等文创产品。在非遗民艺体验区,市民游客们兴致勃勃地体验邱广初团扇制作、彩绘葫芦体验、彩绘竹蜻蜓、雕版拓印等非遗技艺,还能品尝柘木特色农产品、桂林传统手工艺美食。主题沙龙上,桂林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与桂林民宿协会的负责人一起就如何更好地打造雁山非遗文化产业基地展开交流与分享。
在山水间聆听“桂音”
当天上午,“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惠民主题活动在西山公园举办。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的文艺工作者们,在西山公园的大草坪上,向市民游客呈现了一出别具韵味的《山水谣》非遗音乐会。观众们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耳边流过亲切的乡音乡调,山水间的音符,记忆中的旋律,仿佛穿越时光,带给人们不一样的非遗享受。
音乐会上,广西文场、桂林童谣、经典桂剧……浓浓本土“风味”、句句桂林“乡音”与山水之美交相辉映。桂林渔鼓《除五瘴》取材于800多年前宋人书刻在桂海碑林龙隐洞口的《龙图梅公瘴说》,生动形象地抨击了官场五瘴对腐蚀江山社稷、侵害民族肌体、败坏社会风气、损害百姓利益的丑恶行径,把清廉文化带进景区,也留在了人们心中。桂剧生长在山水间,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伍思亭携手广西著名的老旦刘淑娟献唱桂剧《红灯记》选段。“歌仙”刘三姐是广西最具民族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音乐会上《刘三姐》耳熟能详的山歌再度响起,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此外,本场音乐会在西山公园举办,也以文化助推桂林旅游经济复苏,让广大市民游客在山水中亲近艺术,为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