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桂林市科技创新领域传来重磅消息——桂林市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联盟正式成立。这一由市人民政府牵头,浙江大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等院所,以及市直相关部门、企业等共计23家单位共同发起的科技创新协作组织,不仅是桂林市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更标志着桂林在整合高校院所资源、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平台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科技成果的“富矿”。桂林市一直在努力探索实践,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生金”。此次联盟的组建将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桂林重点产业,通过建立常态化产学研合作机制、组织成果对接会、共建中试基地等方式,推动技术、人才、平台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直击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努力将桂林打造成为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标杆城市。
浙江大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总经理 余飞鹏: 大家了解都是山水桂林,现在要转向科创桂林,那么真的变成科创桂林,它其实需要很多的要素的。接下去我们可能会有团队进来,围绕着联盟可能会跑大量的高校科研院所去挖掘一下他们比较有潜力的一些成果,那么用我们的一套服务的模式,能帮助更多的成果真的转化出来,真的变成一种产业,未来为我们的桂林打造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这么一种模式。
联盟成立的背后,是桂林近年来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持续深耕。2024年,桂林市已通过成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专班,统筹高校、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在专班推动下,桂林组织企业申领成果转化后补助经费,拟安排经费2800余万元对225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奖补;新获批2个自治区级中试研究基地,总数达10家,位列全区第二;桂林信息科技学院获批自治区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近40亿元,实现倍增;荣获2023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45项,创历史新高。这些成果为联盟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凸显了桂林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强劲势头。
联盟成员中的高校科研院所均是桂林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成果转化成效已成为桂林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作为自治区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广西师范大学近两年签订横向项目249项,金额4931.54万元,完成成果转化155项,金额998.22万元。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搭建了集管理、服务、运营于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体系,近三年新增科研项目1145项,到位金额达5亿元,成果转化技术交易额近2亿元。桂林理工大学着重科研与转化并重的“双轮模式”。202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6项、全校到位科技经费2.29亿元,同时实现“五技”合同金额4405.6万元,转化成果204项。
桂林不仅高校云集,科研院所资源也相当丰富。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在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其人造金刚石绳锯组锯机占据国内80%市场,出口率超50%;在生态环保领域,承担漓江流域生态修复项目,推动绿色技术应用。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则在电工电子领域实现突破,2023年建成国内首条1.6米幅宽双向拉伸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线,填补国内空白,成果转化收入达6527.4万元。曙光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更在航空轮胎领域实现历史性跨越,研发民用飞机配套的轮胎成功商用并试飞取证,建成国内唯一航空轮胎数字化智能工厂。
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 卢宗柳: 一个成果要转化,首先要有市场,第二个要有技术,第三个要有资金,第四个要有管理这一块,通过联盟的建设以后跟金融合作这一块提供了资金,跟企业的合作,他们掌握了市场、会管理,我们作为科研院所它有好多的成果,事先把这些市场化的因素组合起来,这就是我们联盟对推进我们企业发展非常有好处,对这个成果转化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桂林市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的组建,不仅是本地创新资源的‘整合器’,更是产学研协同机制的‘试验田’,联盟将以“需求导向、项目牵引、协同创新、利益共享”为原则,探索渠道畅通、转化高效、支撑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新机制,加快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国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先进典范。
(陈鹂 刘爱民 陈琪 王瑜 庞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