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视网

桂视网>新闻>正在查看

【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 八桂大地“绿生金”

2022年10月11日 10:22:42  来源: 央视网  所属分类: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  编辑:黄赐勇  阅读:   查看评论()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 彭俊 吕媛媛):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联合指导,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广东省委网信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陕西省委网信办、甘肃省委网信办、央视网共同主办的“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网络主题活动广西站正式启动。

  此次主题活动是为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鲜活讲述美丽中国故事,生动彰显绿色中国、发展中国、奋进中国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本次网络主题活动全程邀请大学生思政实践活动高校师生代表参与。在为期5天的采访活动中,10余名记者编辑、3名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奔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北海市开展采访活动,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全媒体的报道,展示新时代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自然之美、生态之美、生命之美。

插画 央视网记者 宋昱辰

  山水桂林:守护“地球之肾”

  阡陌纵横,水田鱼塘,清澈明亮……9月末,走进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登上高处远眺,灌水后的农田在阳光的映衬下宛如一面打磨完好的镜子,粼粼波光,将日光、山色、树影尽纳其中。

  会仙湿地位于广西临桂区会仙镇境内,是广西亚热带岩溶峰林地貌中的典型湿地,也是我国最大的岩溶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抗旱防洪、维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能。

  会仙湿地于2012年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并命名为“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586.75公顷。

会仙湿地 何善权 摄

  “我们计划通过清淤工作,恢复古桂柳运河的通航功能,更好地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会仙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副主任秦继华介绍,近年来,随着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每年带动来访游客10万人次左右。

  从2017年至今,会仙湿地拆除污染源直排高密度养殖场(养猪、养鱼、养鸭)5处,涉及面积约100亩;累计退塘(耕)还湿面积约155公顷(湿地公园范围内及周边区域);种植水生植物睡莲30亩、荷花100亩、菖蒲30亩,植被恢复面积约50公顷,建设生态驳岸1公里。

  为了守护好“漓江之肾”,临桂区人民检察院联合会仙湿地保护中心、临桂区会仙镇人民政府等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打击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针对会仙湿地水路复杂的情况,通过无人机航拍、实地勘查等方式,重点对湿地公园内天然水域河道进行巡查,坚决查处电鱼、毒鱼及违法网捕的行为,全面清理取缔“绝户网”、地笼等违法捕捞工具,打击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资源是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灌阳灌江国家湿地公园 何善权 摄

  广西灌阳灌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桂林市灌阳县南部,横跨洞井瑶族乡、观音阁乡、黄关镇、新街镇、灌阳镇等5个乡镇,全长52公里,总面积612.43公顷,湿地率83.31%。灌江湿地毗邻千家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海洋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水生态资源和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区域。

  湿地公园是广西候鸟迁徙的主要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花草全都覆盖了,到处都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广西灌阳灌江国家湿地公园办公室主任易明生介绍,为了保护和修复湿地,灌阳实施了采砂活动整治、生态护坡、防洪堤植被恢复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让湿地尽显生命之美。

  在灌江国家湿地公园熊家寨体验园,通过建设湿草地入口广场及平台,修建步道、栈桥、汀步、观鸟屋、飞鸟休憩亭、休息廊架、景观雕塑,种植绿化苗木等,使游客能够走进湿地,近距离接触湿地生物,体悟自然湿地景观,推动提升人民群众的湿地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

灌阳县黄关镇村民接受采访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红树林:维护海陆生态平衡的“绿色长城”

  树林郁郁葱葱,鹭鸟翩然飞过,秋日的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生机盎然。红树林被誉为海洋卫士,是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成片的红树林宛如一道“绿色长城”,维护着海陆生态平衡。

  近年来,北海红树林面积增加了127.11公顷,当地红树林资源总面积已达4210.99公顷,占广西全区红树林面积的45.1%,居广西首位。

  “红树林在海边形成了一个绿色的屏障,很好地阻挡了海浪对堤坝的侵袭,对保护海岸起着重要作用。”据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旅游区管理有限公司俸凤介绍,红树植物生长缓慢,根系却十分发达,盘根错节于滩涂之上。

俸凤 央视网记者 彭俊 摄

  退潮后的红树林俨然成了动物的乐园,漫步在观景步栈道上,可以见到红树林中活跃着弹涂鱼、招潮蟹以及各种昆虫、贝类。

  俸凤说茂盛的红树林为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海洋动物通过分解红树树叶,又给红树林提供了营养,“红树林构成一个珍贵的海洋生态系统,对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海湿地生物多样性愈加丰富,目前北海记录到的鸟类种类已逐步增加至467种。金海湾红树林保护区内累计监测到182种鸟类,多次监测到世界极危鸟类勺嘴鹬,以及环志鸟、黑翅鸢、褐翅鸦鹃等十多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红树林 何善权 摄

  为了加强对红树林的资源管护,北海市持续开展“添绿”工程。通过各种公益活动,采取滩涂补种、生态景观林带等工程建设,着重对残次、断带和宜林滩涂地进行生态修复,累计补种红树苗8万余株,新增红树林面积约8亩。

  提起对红树林的保护,就不得不提冯家江水环境治理。冯家江自北向南贯穿广西北海市区,是主城区内最大水系,其入海口东连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西接北海银滩景区,冯家江的生态环境对红树林有着直接影响。

红树林 央视网记者 彭俊 摄

  据北海北排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友义介绍,过去冯家江的生态环境恶劣,污水直排、养殖污染、淤泥沉积曾经是导致冯家江水质恶化的主要污染来源。“冯家江片区沿线共有363个雨污排口,虾塘养殖面积近2000亩,养猪场24个,每天排入冯家江的污水有4.5万吨,这么大的冲击量会对红树林的动植物造成恶劣影响。”

  冯家江治理项目是全国首个近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通过改善冯家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从而保护银滩、保护红树林,提升北海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环境。

  2018年3月,冯家江项目动工建设,通过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建设再生水厂等方式,违章建筑成了污染过滤带,坑塘破埂变身为鸟类栖息地,杂乱滩涂改造成生物迁徙通廊……2021年1月,冯家江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开园运营,这块开放性城市中央公园绿地成了北海市民的“后花园”。

  目前冯家江水体已达到准四类地表水的标准,区域底栖生物已由2017年的66种增加到89种,鸟类由2017年的136种增加到170种。更重要的是,有赖于冯家江的保护,银滩海浪金沙、游人如织,红树林红树连片、白鹭齐飞。

红树林 何善权 摄

  如今,红树林变身“金树林”,带动周边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据介绍,近年来,北海把独特文化内涵融入自身生态优势,打造“生态+文化”“生态+体育”等多维模式的精品旅游品牌,推动绿色经济产业链发展,其中金海湾红树林景区年均接待游客达4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年均增幅约26%。

  北海涠洲岛:走出生态美、人气聚、效益增的绿色发展新路

  五彩滩涂、沿海栈道、白色灯塔等独特的海岛风光,让游人在涠洲岛上流连忘返。作为“中国最美十大海岛”之一,涠洲岛是我国最年轻、规模最大的火山岛。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涠洲岛在推动旅游发展的同时,更是把保护生态作为保护涠洲岛的“生命线”,绘就了海岛旅游新画卷。

  海洋生物是“生态晴雨表”。珊瑚礁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在海洋生物资源增殖、稳定与调节生态系统、海洋减灾、降低温室效应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与作用。

  珊瑚礁正是涠洲岛重要的、极具特色的海洋生态资源。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修复珊瑚礁生态系统,北海市涠洲岛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涠洲镇人民政府、竹蔗寮村与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共同打造“珊瑚馆—涠洲岛珊瑚礁保护及修复示范基地”。该基地以珊瑚礁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组成、珊瑚礁退化现状及其原因等为主题,详细介绍了珊瑚礁保护及生态修复在政府、执法部门、科研机构、高校等相关保护措施与政策的落实情况,是涠洲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窗口。

珊瑚馆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由于全球变暖、海洋酸化、盗采珊瑚、过度捕捞、海岸开发、敌害生物爆发等因素,涠洲岛珊瑚礁退化形势严峻。

  涠洲岛珊瑚馆工作人员马静表示,涠洲岛珊瑚礁状况虽然近几年有好转的趋势,但现状仍不容乐观,平均珊瑚覆盖度只有6%左右。“由于珊瑚礁退化,珊瑚馆门口的沙滩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已经往后退了一百来米。没有珊瑚礁,沙滩就要直接面对海浪的冲刷。”

  为了保护珊瑚礁,北海市出台了《北海市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作出禁止采挖、破坏珊瑚和珊瑚礁等,禁止买卖、使用珊瑚礁及其制品、碎体等多项规定。

  此外,涠洲岛旅游区管委会还采取多重措施保护珊瑚礁,例如组织潜水从业者进行珊瑚礁科普培训,根据涠洲岛环境容量限制每天的上岛游客人数,联合广西大学建设珊瑚馆科普教育基地,培育养殖合适的珊瑚品种,对涠洲岛珊瑚礁进行移植修复。

珊瑚礁 央视网记者 彭俊 摄

  珊瑚礁的保护同样离不开科技。“北港有200亩的修复区,我们还在海区里投放了监控,随时监控珊瑚苗的生长情况”,涠洲岛珊瑚馆副馆长金鑫介绍,当地政府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珊瑚礁修复,科研人员在涠洲岛进行珊瑚培育和移植工作,研究珊瑚礁、保护珊瑚礁。

  由于生态保护措施的落实,近几年涠洲岛海域珊瑚礁生态状况总体趋势向好。目前,涠洲岛周围海区的珊瑚幼体得到补充,珊瑚整体覆盖率有近1%的提高。

  作为旅游海岛,涠洲岛上设有污水处理厂,目前涠洲岛已实现向海污水零排放。涠洲岛污水垃圾处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朝贵介绍,污水处理厂日均污水处理量为1200—1300吨,经过处理的污水可达到地表四类水标准,从而进一步保护岛屿及周边海域的生态环境。

  涠洲岛的生态不断变好,中华布氏鲸群是最好的见证。2018年以来,布氏鲸在涠洲岛附近海域频繁活动,经专家科考认定,这是中国大陆发现的首例近海岸分布的大型鲸类生活群体,截至目前个体识别数量超50头。

涠洲岛火山国家地质公园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依托于“火山”和“海岛”两大主题资源体系,涠洲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岛内景区景点丰富,有陆域海域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海洋运动项目等。据了解,精品民宿发展成为特色产业,涠洲岛旅游区酒店、民宿等已注册约1000家,民宿业吸纳本岛村民就业3000人以上,从业人员月工资为5000元左右。

  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相得益彰,涠洲岛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人气聚、效益增的绿色发展新路。

涠洲岛 何善权 摄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持续筑牢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积极推进湿地环境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工程,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数据显示,目前广西森林覆盖率、森林生态服务价值、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均居全国第3位,红树林面积居全国第2位,森林生态改善程度居全国第1位。全区共建立自然保护地223处,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9.48%,另有世界遗产地2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

  “千里江山,只此青绿”,广西壮族自治区用绿水青山敲开经济发展新大门,走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爱绿、植绿、护绿的动人故事仍在继续。

扫码转发

精彩视频

热点排行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