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最是重阳。今年是我国第14个敬老月,全国各地都举行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敬老爱老助老活动。其中旅居、健身、做视频、摄影、歌咏、阅读、书画等文体活动,备受老年人青睐,“文化养老”正成为银发一族的新追求。其实,在物质世界日益富足丰盈的当代社会,更应该关注如何让老年人的精神花园更明媚灿烂,如何让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成色更足。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增大、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空巢化”也日益突出。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人口超14亿,其中,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的13.5%,且这一比重还在持续上升。在生活中不难看到,一些老人,特别是农村留守老人和孤寡老人,往往感到生活单调、日子无聊,他们变得多愁善感、迟钝健忘,接受不了新鲜事物,跟整个社会“脱节”严重。因此,应该认识到,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有所养”已不再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相对于物质赡养,“精神养老”更应引起高度重视。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文化养老”在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可使他们形成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心情愉悦、精神充实,同时在新时代大力弘扬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文化养老”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应把“文化养老”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财政投入力度,扩大老年文化供给;支持养老服务与文化、旅游、体育、餐饮、家政、教育、养生等行业的融合发展,为“文化养老”提供坚实的基础;加快推进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科技馆、体育场馆等场所的适老化改造工作力度,为老年人学习提供方便;统筹利用社区公共空间,为老年人参与文化和公共活动创造条件;坚持以老年人为本,因地制宜,在创新文体活动形式方面多做文章,支持老年人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文化演出,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文化养老”需求。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文化养老”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养老机构、家庭和社会各界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共同在全社会培育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老年生活观,全方位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从“老有所养”逐步实现“老有所乐”,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绘制出更美好的画卷。
(作者:郑雪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