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一座举世瞩目的抗战文化城。
1938年,炮火席卷大半个中国,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之下,大好河山满目疮痍。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人们,不断涌入这座西南小城。
桂林以开放的胸怀,成为一批知识分子的栖息之地。如诗如画的山河大地,唤起的不仅是文人心中的创作灵感,还有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如同初到桂林的艾青写下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桂林,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托举了激情燃烧的文化人士,铸就了众志成城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今天,在秀美山水间寻迹,一个个风雨洗礼的坐标仍然熠熠生辉,一声声穿越时空的呼号仍然振聋发聩。
我们看到沿途遍布的星火。当年坚持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文人,在广场上振臂高呼,在舞台上全情演绎,在山水间积极奔走,以笔墨和热血唤醒民众。
我们听到绵绵不绝的回响。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文化团体、新闻机构,在宣传抗日救亡的同时,也撒下了进步思想的种子。一座拔地而起的文化高峰,如彻夜长明的灯塔,给予人们永恒的精神指引。
一代代文化工作者步履不停,追光前行。前有被誉为“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盛举”的西南剧展,后有传承艺术根基与文化使命的桂林艺术节;曾经占据全国图书出版半壁江山的“抗战出版城”,如今涌现出独树一帜的“广西出版现象”;早年关于烟雨漓江的美术探索,后来滋养了漓江画派的独特风貌……
“文化抗战”的丰厚遗产,就藏在这样的“桂林记忆”里——它既是救亡时刻的血脉觉醒,也是民族基因里的文明韧性,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2025年8月27日广西日报“文化抗战·桂林记忆”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