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桂林,游人如织。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里迎来一批又一批参观者,“抗日烽火映桂林”主题展正在进行。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本文图片均为记者游拥军、秦雯 摄
走进展厅,一幅2米多高的《抗战时期部分来桂名人在桂林居住分布图》引人注目:黄色纸板上绘出了青山环抱、漓水蜿蜒,散落其中的红色标注格外醒目——1938年至1944年期间,聚集到桂林的文化人数以千计,其中知名人士近200名。郭沫若、夏衍、田汉、巴金、柳亚子、陶行知、徐悲鸿、茅盾、欧阳予倩等一大批爱国进步文化人士云集桂林,以笔为枪,以纸为阵,以舞台做战场,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一场救亡图存的文化抗战。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里的《抗战时期部分来桂名人在桂林居住分布图》。
当时,日寇的铁蹄践踏了大半个中国,武汉、广州相继失守,大批文化名人通过各种路径聚集桂林。在这个以甲天下山水闻名的西南小城,他们艰难地生活,执著地创作。
艾青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茅盾在“白日霉气蒸郁,夜晚帐外饕蚊严阵以待”的斗室里创作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艾芜藏身岩洞写《故乡》《山野》,写山村游击队“防守保卫家乡的精神意志,像桂林的石山一样森严坚硬”;田汉、欧阳予倩、熊佛西等发起西南剧展,号召“演员四亿人,战线一万里。全球作观众,看我大史戏”;范长江奔赴前线,陶行知创办岩洞教育……他们在诉说、在呐喊、在流血、也在燃烧。
“许多重要的作品在这里创作而出,许多重要的剧作在这里首次上演和发表;当时桂林出版发行的书刊数量,在全国堪称第一。一大批文化界名人以发自内心的民族情感,投身于抗战事业当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为民族生存呐喊,为人民胜利歌唱。”广西党史研究专家刘绍卫说。
漓水悠悠,历史的波涛滚滚向前。据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副馆长文丰义介绍,桂林目前有抗战历史文化遗址、遗迹点160多处,其中仍有遗存的111处。战火硝烟,城市更迭,大部分抗战文化遗产,特别是文化名人曾经生活的住宅、重要的文化机构驻地建筑已经逐渐消失……
但是,山河依旧,文化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留在了山水之间。
走进位于阳朔县前街的徐悲鸿故居,挺拔百年的玉兰树郁郁葱葱,与灰瓦、白墙、赭红门窗勾勒出传统南方院落的线条,散发出典雅的韵味。六度桂林行,这位中国现代美术大师创作了《漓江春雨》《风雨鸡鸣》等传世名作,点燃了广西美术教育的火种。
徐悲鸿故居。
桂林的山水,成就了徐悲鸿;徐悲鸿的笔墨,亦点亮了桂林,回报了这里的人民。他的长孙徐小阳回忆:“1939年1月,祖父带着他的创作和珍贵收藏到南洋举办义卖画展,将所得款项全部用于广西抗战阵亡烈士遗孤的抚养。祖父与广西的渊源,除了艺术上的,还有真实感情上的,还有抗战情怀上的。”
“先生曾说:‘艺术当为人类之火炬。’愿我们在此汲取的灵感与力量,如漓江之水,永远奔涌。”在徐悲鸿铜像前,“00后”讲解员黎芷深情地述说着。
一座故居、一份情怀,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凝固,更架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桂林抗战文化城,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来所遭遇的最凶险战争中的文化大营救,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文脉在最凶险境遇中的文化大传承;在今天,则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意志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不能隔断的情感记忆,为推动中华文明持续发展,亘古不绝。”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专家黄伟林感慨。
如今,这段充满激情与荣耀的历史,被深深镌刻于散布桂林各处的抗战文化地标中,与城市街道、山水景观、公园景点交相辉映,构成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
张曙墓园。
七星公园月牙楼前,田汉桂林住所旧址,《秋声赋》里的呼号似乎隔空传来:“不要感伤,更不用惊怪,用铁一般的坚定从风雨中,浪涛中屹立起来。”
漓江东岸,巴金居住过的“木板的小房间,镂花的糊纸窗户,生满青苔的天井,那个可以做马厩的院子”已随时间湮没。但纪念墙上,仍记录着这位文学巨匠在桂林的痕迹。
穿山脚下,田汉、欧阳予倩、徐悲鸿的雕塑引得不少游人驻足拍照;灵剑溪畔,巨大的青樟掩映张曙墓园,仿佛还能听见那首壮怀激烈的《负伤战士歌》:“谁不爱国?谁不爱家?谁没有热血?谁愿意做牛马?”
穿山脚下,田汉、欧阳予倩、徐悲鸿的雕塑。
记忆从细密的皱纹里摆脱出来,在一次次追寻中恢复刚健的轮廓。
桂林抗战文化城的故事,实际是那个年代中国文化人的故事。正如巴金所言:“我们的文化是任何暴力所不能摧毁的。我们有广大的、肥沃的土地,到处都埋着种子。我们的文化与我们的土地和人民永远存在。”
2025年8月27日“文化抗战·桂林记忆”寻迹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