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我们台庆25周年的系列报道《我们在路上》。为了制作这个系列报道,我们的记者在台里的仓库翻箱倒柜找了一番,您别说,还真发现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同期声】记者 桑蓓 :“身为一个电视人,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我手上的摄像机了。您家里电视上能呈现出那么多精彩纷呈的节目,可全靠它呢。您别看我手上的这台摄像机这么小巧轻便,要知道在我们桂林电视台建台之初,做一个名摄像记者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是我们桂林电视台的第一代摄像机,SONY—M3AP。
【同期声】桂林电视台原技术部主任 首席工程师 潘秀球 :“以前就是这个了,最早的,桂林电视台第一批机器, 作为新闻采访用的。当时不象现在一体化(机器)的了,原来的摄像机是这样的,从这里有一根电缆,连接到这个录像机,出去采访的时候,一般都要两个人,一个人的话就比较累,一个是要自己背录像机,还要自己扛着摄像机。你看以前这个设备,那个时候的技术就是稍许显得很笨重。” “这个您能打开给我们看一下吗?” “磁带是用这个来放,现在这种机器已经没有电池了,所以没办法打开了,电池就是从这里放进去的,电池都很大。”
这样一部录像机有十多公斤重,摄像机也有十来斤,一个人又要负责扛机器,又要背录像机,实在很辛苦,于是很多时候都是两人一组进行采访,可这样一来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同期声】桂林电视台副总工程师 龚惠民:“ 特别是抢新闻的时候,因为扛摄像机的同志,有时候要注意观察现场情况,一下往左,一下往右,一下往前,因为那根电缆线不长,就是一米五到两米,稍微动作快一点,后面的人没跟上,那根电缆线经常就掉了。掉了就录不上了,就要把它接上,有时拉断了也有,要经过一番处理以后才能用 。”
虽然现在提起当年拍摄时的小事故,大家都把它当作笑话来讲,可是对于当年只有5名新闻记者,并且每周有三次新闻播出任务的桂林电视台来说,老一代电视人工作的强度已经是相当大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桂林电视台对摄像设备进行了一次大的更新换代,所有的摄像机都更新为摄录一体机,以前那种一个人在前面扛摄像机跑,另一个人在后面背着录像机追的场景就再也见不到了。
【同期声】桂林电视台技术部主任 刘志刚:“ 这是我们台第二代摄像机 ,这叫BETACAM摄像机,这也是使用的模拟的磁带。这个磁带的使用,已经开始使用金属带了,记录的磁迹会更稳,记录的信号会更稳定,信号的质量比第一代要稳定得多。最大的区别在于第一代使用的是模拟复合的信号,这个摄像机使用的已经是模拟分量的信号了, 信号质量提高了很多。”
进入21世纪,人们获得资讯的途径多了,渴望了解到的信息也更多。事件每天都在发生,新闻无处不在,老百姓对电视新闻的要求不仅是真实,更要快速。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需求,现在数字摄像机正逐步取代了模拟信号摄像机。目前很多数字摄像机跟传统模拟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使用的记录媒介已经不再是磁带了,而是一张小小的卡。
【同期声】桂林电视台技术部主任 刘志刚 :“这个卡最大的好处就是这是一个半导体的媒介,它传输就不再象磁带这样,上载到非编的时候的就不再象磁带这样是1:1的时间,它比正常的实际拍摄时间要缩短三分之二,只用原来三分之一的时间就能把素材上载到非编系统进行编辑了,这样可以大大加快我们新闻生产的时间。”
【同期声】记者 桑蓓 :“从笨重的分体式摄像机,到略感沉重的BETACAM摄像机,再到如今小巧轻便的P2机,25年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新闻工作人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着桂林的变化发展,记录着我们桂林人的喜怒哀乐。时代在变,机器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对新闻事业一颗热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