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那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打螺丝。可是没有如果。”最近,像这样的“孔乙己文学”登上热搜,阅读量数亿次。在鲁迅笔下,孔乙己因为囊中羞涩买不起酒肴、心高气傲脱不下长衫,成了一个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人。“孔乙己”这个知识分子形象,恰好“击中”了一些当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痛处。
“孔乙己文学”背后,混杂着当代青年的困惑、焦虑、迷茫。一方面,高等教育渐成标配,学历渐渐褪去光环。最近三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攀升。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076万,创出历史新高。同时,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情况受到冲击,找一份专业匹配且待遇尚可的工作,肉眼可见变得越来越难。即使找到工作,也要为收入下降等不确定性焦虑。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对就业期望值太高,对现实工作不了解,对自我能力存在认识欠缺,不愿从基层、底层做起。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需要认识到教育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年轻人更多的理解和关怀。
优化技能人才的教育体系。要想改善职业人才的就业环境、提升职业人才质量和社会地位,就必须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建立高水平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提升专业人才在招聘、落户、职称评审等方面的待遇水平,为技能人才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高校不仅要制定更加贴合时代需求的培养计划,帮助学生实现学业与职场的有机衔接,个人前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匹配,而且要积极引导,破除就业市场中的“唯学历”思维,对于求职中可能存在的就业歧视、招聘欺诈等陷阱,要加强警示提醒,切实维护他们的就业权益。
社会观念也要不断转变。总有人认为,学了播音主持专业不当主持人就是白读了,学了教育专业不当老师就是白读了。其实,人生的选择很辽阔。不久前,一则标题为《我:毕业5年,存款5000 元,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的视频登上热搜。视频中的两位主人公均为双一流大学的毕业生,面对镜头自我调侃着各自毕业后的“高开低走”。她们并不是没有机会取得别人眼中的成功,而是辗转之后,选择理想与现实二者之间的平衡。所以说,社会对于读书人“成功”与“不成功”的定义,可以更多元。一个播音主持专业出身的旅行家也没什么不好,一个教育专业出身的金融从业者同样能发挥才干。推动社会公众更好地共情和理解年轻人,支持“灵活就业”,将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社会落到实处,才能让更多青年不被束缚,心无旁骛地勇敢追梦。
作为年轻人要摆平心态,平等看待每份职业。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长衫是衣服,更是心头枷锁。我们应该认识到,发挥自身价值比工作的城市、岗位和头衔更加意义深远。近期有不少高校毕业生回到家乡开民宿、经营农场,直播带货,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助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年轻人,我们要敢于脱掉思想上的长衫,才能迎来一次向上向前的全新旅程。
(作者姓名:陆泠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