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四集正在整理货架。
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小卖部,被称为“市场经济活动中规模最小的零售企业”。对于很多“80后”“90后”来说,“五脏俱全”的小卖部装满了童年的记忆。如今,随着电商平台等新零售业的兴起,便利店、连锁超市攻城略地,小卖部逐渐式微。叠彩区芳华路金隆苑小区旁,春兰小卖部已经在这里经营了19个年头。它的存在对周围居民来说尤为有意义,薄利多销的小买卖为居民们的生活提供着便利,邻里在这里相互交流的欢声笑语,无形中已成为社区生活的一部分。对于店老板肖四集来说,这是他的店也是他的家,他用自己的坚守诉说着小卖部最后的倔强,演绎了一家人守着一家店、一家店撑起一个家的故事。
“老板,给我拿瓶汽水。”“老板,拿瓶酱油。”“老板,拿包辣条。”春兰小卖部柜台前,不时有居民前来购物。走进小卖部,40平方米的经营区域里,整齐摆放着四排货架,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商品,从零食饮料到油盐酱醋,从生活用品到零售烟酒,应有尽有。
一阵短暂的忙碌过后,肖四集坐在柜台边的椅子上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小卖部故事。1983年,还是13岁懵懂少年的他随亲戚从湖南衡阳市衡南县来到桂林。随后40年里,他从打工到盘下一家店铺经营,从身无分文到有房有车,从孑然一身到三口之家,他在桂林扎根落户,这里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2004年,肖四集在亲友的建议下,盘下了如今这间店面,一来是希望有一份稳定的生计,二来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希望能拉近自己与这座城市的距离,真正融入这里。但开店远不如想象的那样简单,由于客流有限,交完房租水电费后营业额所剩无几,有时还要用积蓄往里填钱,前四年一直在“熬码头”。谈及为何能坚持下来,肖四集说,当时小店附近都在修路,让他看到了“未来的市场”。
正如他料想的那般,路修好了,往来的车辆和人流很快多了,小店的生意也跟着好起来。肖四集与妻子两人轮流守店,有时甚至住在店里,这样客人晚上需要买什么,可以敲开小店的门。儿子也十分懂事,一放学就会来帮忙。
扎根小区多年,肖四集很明白邻居们的小心思,与超市相比,从商品的品种、价格、更新速度等多个方面,自家这个传统小卖部的竞争力确实稍显不足。但最大的优势就是距离消费者更近一些,能满足他们的零散、临时购物需求。同时,小卖部是基于中国传统人情文化的一种存在,店里的老主顾大多是附近的居民,彼此很熟悉,对于他们的喜好和需求,肖四集心里很清楚;有时候,顾客提出抹掉几毛钱的零头,他也一口答应。
“做小卖部生意,卖的大多是食品,吃的东西可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肖四集说,他和家人会定期检查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标签等,避免标示不全或过期变质的商品因疏忽大意被顾客买走。他还注意让小卖部的商品供应跟上居民的消费需要,从原来的几十种增加到了上百种。
久而久之,肖四集凭借着热情待客和诚信经营的好口碑,赢得了居民的认可。
事实上,守店是一件相对枯燥的事情。没有顾客时,肖四集夫妻俩就会看看书,看看电视新闻、连续剧打发时间。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幸福、安稳的坚守。
“要以勤劳为本。不管将来做什么,都要老实做人、踏实做事。”肖四集经常对儿子这样说。如今,儿子也参与到店铺的经营中。为了扩大客源,提升小卖部的竞争力,他们调整并延长了夜间营业时间:一家人固定分三班,肖四集上早班,妻子轮下午班,儿子守夜班,一家人轮流守着一家店,从早上8点一直开到凌晨1点。
对于小店的未来,肖四集表示会一直坚持下去。他相信,一家人齐心协力做一件事,生活会越来越好。
(记者蒋璇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