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周口鹿邑县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凭借挨家挨户“蹭饭”的短视频走红网络,人民日报点赞这一行为“看似‘蹭饭’,实则陪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热议。
以往,部分干部下基层调研,多是走马观花,在会议室里听汇报、看材料,与群众之间始终隔着一层“玻璃”。而董桂林则另辟蹊径,他放下身段,端起饭碗,走进村民家中,与百姓围坐一桌,吃着家常便饭,唠着家长里短。没有官腔官调,没有繁文缛节,有的只是真诚的笑容和亲切的话语。这种极具烟火气的交流方式,瞬间拉近了他与村民之间的距离,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干部的亲近与关怀。从最初被村民拒之门外,到后来村民主动邀请他去家里吃饭,董桂林用一次次“蹭饭”,敲开了民心之门,也敲碎了干群之间的无形隔阂。
从更深层次来看,“蹭饭书记”走红,是因为他真正践行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蹭饭”的过程中,董桂林不只是简单地吃顿饭,而是用心去观察、去倾听。他看到了农村留守老人吃饭难的问题,看到了村民们生活中的琐碎烦恼与真实需求。这种沉浸式的调研方式,让他获取到最真实、最一手的民情信息,为后续精准解决群众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与一些浮于表面、形式主义的调研相比,董桂林的“蹭饭调研”无疑更具价值和意义。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蹭饭书记”的走红,也为新时代基层干部开展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基层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董桂林巧妙地利用短视频这一媒介,将自己与村民“蹭饭”的日常记录下来并分享到网络上。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视频,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到乡村的真实面貌,也为乡村特色农产品打开了销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实,还有很多像董桂林一样的基层党员干部,他们以诙谐幽默的方式,不断地推销着自己的短视频,用流量把村里的农产品带出了销量。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河南尉氏县的明燕法,用“玩梗”带火麒麟瓜;贵州石阡的卓仕军,借“整活”卖空山茶叶。这些“土味视频”的精髓,不在于花哨的剪辑,而在于镜头里沾着露珠的瓜果、冒着热气的茶汤,更在于干部躬身入局的真诚。“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党员干部把个人流量转化为集体财富,用“网言网语”传递党的声音,这种“接地气”的传播才能真正实现“破壁出圈”。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基层干部只要善于创新工作方式,善用新媒体工具,就能在服务群众的同时,为乡村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
所以,“蹭饭书记”的走红,并非偶然,从“蹭饭书记”到“带货网红”,基层干部的“走红”逻辑始终如一,那就是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那些在灶台边记录的民情日记,那些在直播间喊破的沙哑嗓子,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帮扶账单,都在诠释着“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像董桂林这样的干部,他们扎根基层,心怀百姓,用实际行动书写责任与担当;他们放下架子,走进群众,用人间烟火气凝聚民心民力;他们把根扎进泥土,把心交给群众,让“个人红”与“群众红”同频共振。只有这样,广大农村地区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必将成为美好现实。
(作者 方婕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