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金林 董佳靖
广西兴安灵渠全长约37公里,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自兴安县城边向北、向西,贯通湘漓两江,打破了中原与岭南地域上的天然屏障。它的开通促进了中原与岭南的商贸往来,拉近了两地空间上的交流距离,使得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形成了共同的历史记忆,推动岭南与中原疆域上的统一,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
促进各民族水乳交融
秦始皇在凿通灵渠之后,秦军得以深入岭南,史称“秦戍五岭”。据《淮南子·人间训》载“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之后,秦在岭南地区设立了三个郡,负责治理这一地区,助力秦王朝形成“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秦征岭南后,戍守和迁徙于岭南的大批秦人在岭南安家落户,此后的统治者也充分利用灵渠的功用,加强了对岭外地区的管理。到了明初,开始实行“流官辅佐”的政策,即改土归流政策,这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举措。中国历史上,多数被流放的官员会经过灵渠这一重要通道到达岭南一带任职,这些被流放的失意官员,也在无形中密切了岭南与中原的联系。随着大量汉官替代土司对岭南地带实行管理,岭南地区的政治制度与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越来越统一,灵渠也成为中原向岭南输送政治文明的要道。
灵渠的修建畅通了移民通道,改变了岭南的民族结构和人口结构,进而促进了族际的相互交流与融合。随着中原文明向岭南地区的传播,原先居住于长沙、荆楚地区的瑶族也逐渐搬迁至桂林、灵川等地,彝族也从云南大理、贵州盘县(盘州市)等地移居至广西隆林。及至明清,中原人口快速增长,商品经济长足发展,这一时期的移民人口,除了贬官和军人,更多的是垦荒的农业移民、商贾和手工业者。因此,在长时间的文化交流互鉴过程中,广西形成了壮、汉、瑶、苗、侗、毛南族等多民族共融共生的格局。岭南各民族的相互融合,通过灵渠的联通不断加深,使得各民族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贯通南北水路交通
广西地处五岭以南,过去交通极为不便。灵渠的开通使“湘桂走廊”运输能力得到提升,北方的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从“湘江—灵渠—桂江”这条运输线到达岭南地区,明朝方昇在《灵渠赋》中记道:“舟楫既通,货物交进。遂使天下之旅,重可轻而远可近。”
灵渠在连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灵渠的成功开凿,连接了长江与珠江水系,因珠江口与合浦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入地,所以它的修筑也成功打开了中原通往海外的通道,兴安石马坪汉墓出土的陶胡人俑像生动展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灵渠的纽带作用。灵渠如同一条纽带将中原与海外连接在一起,畅通了中国与海外的经济往来,为双方的物资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灵渠成为连接中原与岭南地区的水上交通枢纽。自灵渠打通南北通道后,中原与岭南的交流日趋频繁,水路交通在贸易往来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相比陆路运输,漕运的优势有三:一是成本相对低廉,并且可单次承受大批量物资运输;二是两广盐区河流纵横,岭南多山地、丘陵,陆运十分不便,使用水路进行盐运则更为便利;三是灵渠上增设了陡门,解决了枯水季节航行的困难。因此,灵渠的修筑极大便利了漕运和商人的贸易往来,助力了南北贸易的繁盛和经济发展。
灵渠的开凿,推动了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和吸收,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双向互动融合,优化、丰富、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秦戍五岭之后,随着交往的频繁,中原文字逐渐向岭南地区传播。文字的统一,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发展的前提。文字是思想文化的载体,使中原与岭南地区在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播上变得更为通畅。《广西通志》载有“为士者以礼自闲,好读书,崇文墨,风气习尚与临桂相类”,其中对于民风的评论,说明灵渠产生了良好的文化效应。从中原来的商人在建立会馆的同时也修建戏台、庙宇等文化设施,如文昌祠、关帝庙、观音堂,在丰富百姓生活的同时,使文化教化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强化。此外,灵渠丰富的灌溉水源也促进了岭南地区农业的发展,使贫瘠之地变成沃野千里。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在其著作《岭外代答》中描述“渠水绕迤兴安县,民田赖之”。唐代鱼孟威《桂州重修灵渠记》载“乃用导三江,贯五岭,济师徒,引馈运”。唐宋以来,人口的激增带来了农业的持续繁荣,灵渠周边地区成为重要的农业区,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也在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岭南地区。古灵渠至今依然清流不息,滋养两岸万亩粮田,成就了“兴安粮仓”。历史学家翦伯赞在1963年游览灵渠时赞道:“灵渠胜似银河水,流入人间灌稻粱。”
走进新时代,灵渠拓展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价值。兴安县因河而择址,在灵渠的辐射影响下沿河布城,运河与城市形成互动共生关系。兴安的土地记录了民族交融的团结故事,在此基础上,兴安县为促进各族群众融居流动作出了许多努力,如完善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服务,举办民族商品展、文化展、艺术展,开展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文体娱乐、联谊交往活动。2022年1月1日,《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灵渠保护、开发、提升工作进入法治化轨道。近年来,桂林市还在灵渠沿线打造了“寻秦访古”历史旅游业态,让沿线人民吃上了“旅游饭”。
灵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它的开凿,密切了中原与岭南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团结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五个认同’视域下西南民族地区各民族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径研究”(20VMZ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