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梅关古道 本报记者李永杰/摄
我国各民族分布的总体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院长卞成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研究广西民族文化离不开“南岭走廊”这一重要的地理概念,古代交通深刻影响了广西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各民族和谐交融的走廊
《中国社会科学报》:费孝通先生最初提出了三大“民族走廊”概念,即西北走廊、藏彝走廊和南岭走廊,对中国民族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应如何理解“南岭走廊”这一民族地理概念?
卞成林:1978年,费孝通先生首次提出“走廊”概念。20世纪80年代,他进一步阐述了南岭、藏彝、河西等民族走廊的价值,用宏观、全面、整体的观念去看各民族的来往变动。通过民族走廊的视角,我们可以较好地解答各民族的形成、接触、融合、变化等问题,此提法也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推向了具体化、可操作的层面。他认为,中国在历史上逐步将位于各民族走廊的民族整合起来,基本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南岭作为地理学概念,是湘、粤、桂、赣四省区边界一系列山脉的总称,包括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因此南岭也被称为五岭。历史上,作为沟通岭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民族走廊,南岭走廊是两大区域各民族人口、经济、文化互动的传统通道。与其他走廊相比,南岭走廊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分布最广、自然环境较为优越的地区。这里既生活着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也分布着苗瑶语族的苗族、瑶族、畲族等民族。从民族迁徙视角来看,这里还曾是汉、回、满、彝、仡佬等民族南下北上的通衢要道,是沟通岭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民族走廊”。
古道串联各民族
《中国社会科学报》:古道是各民族迁徙流动的重要路径,也是民族走廊形成的关键基础。历史上,广西境内有哪些重要的古道?
卞成林:广西境内古道众多,最知名的莫过于潇贺古道。潇贺古道,连湖南潇水入广西贺江,全长187公里,分为东西两条线路,大量的古村、古建筑散落于古道两旁。历史上,潇贺古道是秦、汉王朝基于大一统目的而修筑的水、陆通道,由潇水—新道—临水(贺江)构成。古道位于湘粤桂三省的交界地带,陆路段经道县、江永、江华等地,穿过都庞岭与萌渚岭之间的富川县后达临贺(今贺州八步区),北接湘江支流之潇水,南连西江支流之贺江,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因此相连。它是古代中原连通岭南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对接通道之一,已有2000余年历史。人们借此南来北往,搭建起岭南与中原交往交流的桥梁,从而促进了中原与岭南的民族融合。
考古发现,潇贺古道富川瑶族自治县境内通道周围有大批汉代至晋代的古墓群,这说明岭南一带早有中原人迁移并定居此地。无论是秦汉向南移民还是汉武帝收缩统治区域向内地迁徙“边郡”民众,古道沿线都吸纳了大批中原移民,进而促进了族际融合。此外,潇贺古道区域的少数民族在接受北方农耕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同时,也逐渐吸纳了中原文化,从个体再到整个族群,循序渐进地与南迁汉族融合。
此外,著名的古道还有桂滇线茶马古道、川黔桂茶马古道,历史上,它们都是西南地区入华南地区的重要古道。
《中国社会科学报》:“茶马古道”十分有名,那么它是因何得名的呢?
卞成林:考察广西的茶马古道,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横山古寨,它位于今天的百色市田东县。宋朝在这里设置了军事管理单位,史称横山寨。横山古寨是南宋时期最大的马市,也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茶马大集,是茶马古道南路东端起点站。
1129年,宋高宗在邕州(今南宁)置买马提举司,专门负责购买军马。买马司设右江东、西提举各一员,驻扎于邕州买马场所在地横山寨。横山寨开设马市,与盛产良马的大理(今云南、四川西南部)、自杞(今贵州西南、云南东部)、特磨道(今云南文山)和罗殿(今贵州贞丰东南)等西南少数民族政权进行交易,交易的物品有南宋的盐及纺织品等。宋廷每年收买战马少则一千多匹,多则两三千匹,“广马”遂成为联系中原与西南之间的重要纽带。据周去非《岭外代答》的相关记载,大理等地的马匹进入广西,主要循右江谷地转运,因此这条道路又被称为“买马道”。
横山寨作为繁盛一时的经济互动、人员交往、文化交流中心,一度促进了壮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以及西南文化的互动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经济与文化的融会发展,推动了经济社会进步。大量汉人定居横山寨及其周边,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影响了当地的少数民族。如宋朝时道教沿珠江流域从湘粤向桂传播,道士足迹遍布壮族地区,道教在壮族地区进入全盛时期;道教等汉族宗教文化的南传提升了壮族原始宗教文化的层次,促成了“麽教”这一壮族原生性民族民间宗教的形成。另据田东县志引史书称,大理“每贾人到横山,多市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本草、王叔和脉诀、千金方等书”。可见,横山寨不仅是一个马市,还是一个重要的书市,汉族文化和壮族文化在这里得到互动与交流,这种互动与交流所产生的创新文化,从横山寨沿着茶马古道这条文化走廊,源源不断地传播到西南各地,深刻地影响了西南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
千载灵渠见证民族融合
《中国社会科学报》:除了陆路,广西还有一条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人工运河——灵渠。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您认为灵渠对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民族融合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卞成林:“秦始皇遂使监(监御史)禄凿渠运粮,以使深入百越。”在今广西兴安县附近开凿的灵渠,改善了古代中原进入广西地区继而前往南岭各地的陆上对外交通条件。灵渠的开凿和使用,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灵渠也成为便捷的古代交通要道,从此,南来北往的使臣、商旅不绝于道。
灵渠开凿和使用后,潇贺古道逐渐从国家性的交通要道转变为地方性的民间通道,但其仍是沟通岭南、岭北民间交往、商贸往来、民族迁徙的通道,历代地方官府与民间士绅不断对其进行改造与修缮,逐渐形成了一套主次分明、水陆并举、路路相通的复杂交通网络,古道沿线也留下大量关隘、祠堂、长亭、码头、文庙、桥梁、寺庙等历史遗迹。潇贺古道沿线,长期生活着瑶、汉、壮、苗、侗、彝等10余个民族以及七都、八都、九都、广信、民家、保庆、广府、客家、桂柳、梧州等20余个族群,各民族在文化上彼此吸收借鉴,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在富川县,汉、瑶、壮、彝等多民族共居一村,相互通婚,一个家庭中四五种民族语言共存的现象十分普遍。古道沿线的刘仙娘、盘古、龙王、关帝等庙宇,也多由各民族共同修建与祭祀。1991年,在贺州沙田镇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麒麟尊,集龙、凤、麒麟等于一身,亦是中原与百越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梁润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