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转变观念优化营商环境
杨育智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勉励广西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广西牢记总书记嘱托,拓宽思路、与时俱进,群策群力、踔厉奋发,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扎实推进。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一些问题。如思想还不够解放,抓机遇、促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营商环境不够优,跨部门信息共享不够畅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够强等。
建议:一、跳出广西看广西,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求变。二、持续提升“营商广西·桂在便利”品牌,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三、强化金融赋能,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加强桂越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覃曼东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提出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开启携手迈向现代化新征程。近年来,广西与越南在文化互鉴、友城合作、跨境旅游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民心相通和深厚情谊。今年是中越建交75周年和中越人文交流年,我们要持续聚焦中越关系“六个更”目标,进一步加强桂越人文交流。
建议:一、加大力度,落实高层合作共识。二、保持热度,开展“手拉手”友好交流。三、挖掘深度,加强与越南跨境医疗合作。四、拓展广度,打造“留学广西”品牌。
推进我区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
黄振饶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近年来,我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取得明显成效。至2024年上半年,全区进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再生资源准入条件的企业产能已达到3051万吨。但是我区循环经济发展仍存在产业体量不大、链条不长,科技、金融等要素保障不足等问题。
建议:一、坚持规划引领,绘就循环经济发展新蓝图。二、强化政策集成,激发产业发展新动力。三、突出关键环节,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四、深化相融共生,赋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创建广西特色夜间经济品牌
谭建国
当前,夜间经济已成为中国城市功能转换的新兴时空场域和现代城市的重要业态,是撬动消费、提振经济的“金钥匙”。201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以来,我区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夜间经济发展,已创建南宁三街两巷、桂林东西巷等11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但现阶段我区夜间经济发展布局、夜市管理、品牌打造等方面仍需提升。
建议:一、加强顶层设计,打造具有广西特色、面向东盟的夜间经济集聚区。二、加大流动摊点管理力度,推动夜市发展有序规范。三、统一广西文旅形象,合力打造夜间经济品牌。
做好赋能文章打造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
丁文博
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在此过程中,也还面临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开放力度还不够等情况。
建议:一、以产业赋能为重点,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夯实雄厚的经济基础。二、以创新赋能为动力,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注入强大的竞争活力。三、以开放赋能为突破口,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四、以生态赋能为优先,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注入更多绿色能量。
用好开放新模式助力边境地区产业落地
杨正川
2024年8月以来,中越两国高层相继互访,两国政府两次发表联合声明,积极推动两国发展战略对接,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当前,国家明确支持边境地区探索“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新模式,这为我区加快实现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加快中国—东盟跨境合作实现产业落地、经济发展。
建议:一、用好差别化土地政策,建设“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特殊监管区域。二、发挥“境内关外”模式效能,积极承接境内出口产业聚集,布局边民互市贸易商品落地加工。三、加强统筹协同,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开放新模式落地见效。
立足优势打造面向东盟的低空经济高地
毛艳琼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自治区政府出台《广西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提出打造面向东盟的低空经济高地发展目标,推动我区成为东盟低空市场的批量生产地和便利输出地。我区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开放前沿,低空应用场景丰富且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还面临着应用场景开发尚不充分、产业布局和规划不明确、低空服务保障体系和低空行业产教仍有欠缺等诸多挑战。
建议:一、立足产业优势,优化地理空间布局。二、立足场景优势,加快行业应用布局。三、立足发展趋势,完善保障体系布局。
提升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合作水平
崔惠柳
自RCEP正式生效实施以来,中国—东盟电子商务合作机制、合作领域、合作范围等进一步深化,东盟各国相继出台多个数字经济领域战略、规划,《东盟数字经济框架协议》谈判加快。目前,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合作还存在着数字和交通仓储基础设施落后、跨境贸易与电子支付未实现“无缝连接”、数字经济环境有待提升、数字经济人才匮乏、各国数字经济相关法律与政策不统一等短板。
建议:一、提升面向东盟的数字产业软硬件建设水平。二、提升与东盟国家的数字经济合作水平。三、提升与东盟国家的人才技术交流水平。
积极推进南岭文化生态保护
胡建华
近年来,我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治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立足桂粤湘三省(区)交界的区位优势,积极推进南岭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然而,也存在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不强,南岭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足,相关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非遗核心项目保护有待加强等问题。
建议:一、建设“两馆一基地”,传承弘扬南岭文化,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二、突出区域性整体保护,建设国家级南岭文化生态保护区。三、赓续中华文脉,推动南岭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健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
黄淑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先后签署并实施,涉外法律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广西在构建国际化仲裁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广西涉外法律服务工作也面临着较大挑战。一方面,能提供跨境法律专业服务的涉外法治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广西的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竞争力有待提升。
建议:一、健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二、加强涉外法律服务机构能力建设。三、深化国际法律交流合作。
加强新就业群体劳动保障权益维护
郑胜景
2024年11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社会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社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展现新担当新作为”。目前,全区网约货运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等新就业群体已达100万人以上,普遍存在职业流动性高、成长空间小、收入不稳定、交通事故风险大、社保参保率不高等问题。
建议:一、高站位谋划,履行护“新”责任。二、健全工作机制,汇聚爱“新”力量。三、落实政策法规,严格保“新”措施。四、优化服务保障,开展暖“新”行动。五、推动企业履责,营造安“新”氛围。
供给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黎丽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近年来,我区通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广西万村篮球赛等系列文化活动,推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取得明显成效。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还存在优质文化产品不足、文化供给机制不畅等瓶颈。
建议:一、以“精准化”切入,培优培强文化供给产品。二、从“常态化”破题,建立健全文化供给机制。三、向“长效化”发展,做深做实文化供给要素保障。
构建多层次投融资机制服务乡村振兴
罗军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构建多层次投融资机制是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长期以来,广西农商系统作为广西服务乡村振兴金融主力军,以占全区约25%的存款发放了全区约65%的普惠涉农贷款、49%的个体工商户贷款、99%的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等,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但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现实挑战。
建议: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农村金融政策体系。二、强化协同合作,完善涉农风险分担机制。三、强化信贷支持,加大乡村振兴金融供给。四、强化数据联动,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五、强化科技赋能,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效。
促进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阳柳凤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区县域经济发展仍面临县域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规模化特色经营少;县域政策针对性不强,资源要素配置不优;农产品主产区保障粮食安全与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的矛盾突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形式单一,生态补偿力度不够等问题。
建议:一、挖掘潜能,推动区域产业特色化发展,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带动能力。二、精准施策,实施区域政策差异化供给,配套完善财税、用地、用林等政策措施。
推动“桂字号”农业品牌走进粤港澳
韦荣华
近年来,广西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利用丰富的林果蔬畜糖等资源优势,致力打造“桂字号”农业品牌,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截至2024年,全区累计认定“桂字号”农业品牌641个。但目前还存在政策支持有待加强,产业链条有待健全,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建议:一、全面落实广西与粤港澳建立的合作协议,系统推动“桂字号”农业品牌走进粤港澳。二、夯实“产业园—冷链物流—批发市场—商超”模式,构建完整农产品产业链。三、提升农业品牌品质,打通粤港澳市场准入堵点。四、构筑宣传推介平台,扩大流通渠道。